健康大讲堂:管慢阻肺要“早稳长”
-

主讲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熊长明 □周晓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气道和肺部,导致呼吸困难。它通常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环境因素有关。尽管慢阻肺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但其早期症状往往被忽视或被误解,因此许多患者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如何拦阻慢阻肺这个“沉默的杀手”?我们建议关注三个“更”:更早,更稳,更长程。
更早:关注两类高危人群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慢阻肺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死疾病,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 40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已超 13.7%。发表在《柳叶刀》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等牵头完成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结果首次明确,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约 1 亿,已成为与高血压 、糖尿病“ 等量齐观 ”的慢性疾病。在死亡率上,我国慢阻肺年均死亡人数达 96 万,每分钟就有 2.5 人死于慢阻肺。然而,慢阻肺的知晓率却很低,仅 12%的患者做过肺功能检查,因而该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慢阻肺是一类疾病的“总和”或形容一种“肺部状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2023 年给出慢阻肺的定义为:慢阻肺是一种异质性肺部状态,以慢性呼吸道症状为特征,是由于气道异常(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或肺泡异常(肺气肿)导致的持续性气流阻塞。
因此,早期识别慢阻肺症状以及关注该病的高危人群,成为防治该病的重中之重。临床上,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和/或咳痰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也可能伴有胸闷和喘息等症状。重度患者常有乏力、体重下降和食欲减退。
在人群分布上,慢阻肺通常容易“找上”两类人。一是存在基础高危因素的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种:高龄人群;长期吸烟及二手烟暴露者;有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和/或咳痰等呼吸道症状人群;哮喘、可疑哮喘、气道高反应者;长期接触粉尘及有害气体者;先天性肺发育不良者;儿童期有反复的呼吸系统感染史者;常暴露于生物燃料及厨房油烟等室内及室外空气污染的环境中;有慢阻肺家族史者等。二是慢阻肺前期人群,即已经出现呼吸道症状、肺部结构病变或呼吸生理学异常,但未达到气流受限诊断标准的人群。
目前,肺功能检查是检测气流受限公认的客观指标,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因此,建议高危人群以及已经诊断慢阻肺的患者“像监测血压一样定期检查肺功能”。年龄在 40岁及以上、有慢阻肺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每年进行 1 次肺功能检查,以及全身合并症如骨质疏松症、焦虑、肺癌等的筛查与治疗。
如果肺功能检查结果发现,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钟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FEV1:FVC)的比值小于 0.7,就能够证实存在持续性气流受限,这是诊断慢阻肺的必要条件。
更稳: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
依据疾病表现,慢阻肺分为稳定期以及急性加重期。对于慢阻肺病患者而言,急性加重不仅是简单地进行额外治疗,而是加速疾病进展、最终导致死亡的关键因素。
来自超过 30 万例慢阻肺患者的数据表明,经历过急性加重的患者在前 6个月内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且在一年内仍居高不下。我国慢阻肺患者中,81.6%存在急性加重风险,22%的人在首次重度急性加重后一年内死亡。因此,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临床上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慢阻肺急性加重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的突然恶化,包括呼吸困难加重,常伴有喘息、胸闷、咳嗽加剧、痰量增加、痰液颜色和黏度改变以及发热等。其严重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划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患者仅需短效支气管舒张剂治疗;中度患者使用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并加用抗生素和/或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患者需要住院或急诊、ICU 治疗。
更长程:日常随访,规范治疗
避免慢阻肺反复发作是预防急性加重的重中之重,这提示患者需要特别重视稳定期的长程、规范治疗。
长程治疗是指慢阻肺处于稳定期时,要控制危险因素,尽早戒烟;长期规律用药,不擅自停药;定期到医院随访,检查肺功能以及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定期接种疫苗,进行积极呼吸功能康复锻炼,监测慢阻肺全身合并症的发生以及治疗 。 稳定期内,吸入治疗是预防急性加重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