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社会事务部正重点调整扶贫策略,将处于劳动年龄段的社会援助受助者转移到经济赋权计划中,以帮助他们实现自立脱贫。社会事务部长赛弗拉.尤素夫(Saifullah Yusuf)表示,此举旨在确保政府计划不仅具有消费属性,更能成为民众实现经济自立的通道。
赛弗拉周三(8月13日)在西爪哇省井里汶县县长办公室说,“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援助将继续发放,但对于劳动年龄群体我们将推动其加入赋权计划。比如想就业的,我们就提升其技能水平。“”
赛弗拉表示,社会援助受益者的受助资格每五年评估一次,经济条件已改善的受助者将从名单中移除,转而获得技能培训、创业辅导或资本支持。他强调,停止发放社会援助并非政府推卸责任,而是将援助形式从消费型转为生产型。人们常误解停止发放就是放任不管,实际上我们是要推动他们参与赋权计划。
该转型过程是基于可量化的数据,并由家庭希望计划(PKH)的人力资源辅导员协助实施。每位辅导员将确保受助者做好参与赋权计划的准备直至实现自立。赛弗拉举例称,许多受助者在获得社会事务部的资金支持和指导后成功转型为企业家,甚至能够为社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印尼全国每年的社会援助目标受益者超过30万人,其中部分将被引导转向赋权渠道。赛弗拉说,“不符合条件的予以纠正,符合条件的继续发放。”
赛弗拉呼吁地方政府积极参与赋权过程,包括提供培训、创业便利化,以及为转型创业者开拓市场渠道。他乐观表示,若中央与地方政府能协同实施经济赋权计划,扶贫工作将更高效,并对民生福祉产生实质影响。
社会事务部长赛弗拉说,“我们设定了到2026年消除极端贫困的目标,包括在井里汶(Cirebon)县实现零极端贫困。”(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