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工业部长阿古斯·古米万·卡尔塔萨米塔(Agus Gumiwang Kartasasmita)与苹果公司高层之间的会议,似乎标志着印尼吸引全球科技巨头投资的努力翻开了新的篇章。

苹果计划投资达10亿美元,并力争满足国产零部件水平(TKDN)的要求,以便继续推进包括在印度尼西亚市场销售其最新产品在内的各种计划。

然而,毫无亮点的谈判进程再次引发舆论质疑:“为何进程如此冗长?谈判背后是否还有某种协议?”

会议结束后,阿古斯部长对记者表示:“我说明一下,我们并没有设定(完成谈判的)时间框架。达成交易今天可以,今晚可以,明天也可以,下周可完成,下个月亦可完成。因此,我们没有设定时间目标,设定的是其实质内容。”

不要让这次战略会议暴露出印尼政府官僚机构在吸引战略投资方面的弱点,恰给外国企业掌控政策方向打开了缺口。

一直以来,与其他国家相比,苹果在印度尼西亚的市场具有其独特性。尽管在市场份额方面,苹果仍然落后于Oppo、三星和小米等众多品牌,但苹果产品所产生的收入价值却要高得多。

2024年第三季度,苹果市场份额仅为12.36%,落后于Oppo(17.1%)、三星(16.43%)、小米(13.62%)。 Bisnis援引Statcounter的数据称,到2024年12月,苹果的市场份额甚至下降至10.55%,低于Oppo(18.7%)和三星(17.14%)。

令人惊讶的是,苹果在高端市场的地位依然强劲,其产品如iPhone 等的售价约为 700万盾以上。与主要从事中低端市场的竞争对手相比,苹果创造了一种吸引上流社会的排他性印象。

苹果的这一战略不仅展示了他们聚焦高端市场的意图,也体现了他们对有能力支付高价的印度尼西亚消费者的依赖。

在全球销量下滑的情况下,包括中国在2024年11月的出货量下降高达 47.4%,印度尼西亚已被证明是苹果需要维持的重要市场之一。

然而,对iPhone16的封锁成为了额外压力,迫使苹果与政府进行谈判,以重新获得市场准入。

不过,苹果10亿美元的投资报价值得商榷。这是为什么?作为一家市值非常大的公司,这种投资承诺与他们可以从印尼市场获得的潜在利润似乎不成比例。
显然,一些经济学家对此观点一致认同。他们甚至指出,这一投资数字应该可以再大三倍,尤其是与政府减少智能手机进口以降低贸易赤字的目标相关联的话。

本报认为,苹果如果真正实现在印度尼西亚建设生产设施的承诺,就会在创造附加值、开放就业机会和增加技术转让方面迈出一大步。

然而,政府在与跨国企业高层谈判时的态度似乎显示出缺乏战略。阿古斯部长的上述声明没有设定完成谈判的时限,给人一种不明确的印象。

在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中,这种模糊性或不确定性只会对有更多资源和时间去拖延过程的苹果公司有利。

政府需要意识到,果断迅速的决策是维护谈判地位的重要元素。否则,印尼的地位只能成为单方面决定的接受者。

苹果也不应自满。作为全球最大科技公司之一,他们也应展现出对当地经济的更大承诺。

与其他国家相比,它们对这样一个规模的共和国提供的投资很少,这反映出它们在作出重大贡献方面缺乏诚意。但愿情况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