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潘 霄
生命时报记者 施 婕
 
每个人都渴望成熟,但成熟是什么?是经济独立、懂得许多道理、人情世故通透、还是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保有平和心态?美国管理学大师斯蒂芬·柯维在其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成熟是指“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来的利己利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并指出,人的成熟,需要经历依赖期、反依赖期、独立期和互赖期。每个阶段都有特殊需求,无法满足或过分满足,都不利于个体成熟。
依赖期。当人们处于孩童时期,很多事情都需要依赖他人来实现,比如一个3个月大的婴儿无法自己换尿布,一个8岁的孩子不能开车等。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潘霄认为,依赖阶段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孩子们通过依赖他人去获取生活、发展所需要的几乎所有资源,并且在这个阶段学会分辨对方是否安全、可靠、值得依赖。
处于依赖期的孩子非常敏感,因为不懂察言观色就可能难以生存。因此,那些缺乏照顾的孩子会变得小心翼翼,对周遭保持高度警惕,以确保不得罪人、保障生存安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会过早“成熟”、过于独立而很难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因为他们极少体验亲密,人际关系中物质交换多于情感交换。而那些得到过多关注和宠爱的孩子,常常视获得为理所当然,不需努力和奋斗,可能会因此缺乏抗挫力、意志力。这些人长大后容易自我否定,遇事轻言放弃,或者变得自以为是,同时在诸多事情上仍依赖他人。
反依赖期。依赖和反依赖虽分属两个阶段,但在人们成长过程中常并轨而行。比如幼儿在2岁时,就开始学会用“不”表示反抗,心理学家也将其称为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反抗与叛逆在青春期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通过反抗父母、权威,来强化自我意识,这是自我独立的必经阶段。
如果反抗的苗头被扼杀在摇篮中,那些“归顺”的孩子会因为畏惧权威与冲突,成为长辈眼里的“乖孩子”。这种特质持续到成年时,有可能发展出讨好型人格,做事丧失勇气,缺乏担当;并在父母权威气势减弱后,开始补偿型的叛逆行为,比如工作成家以后总是和父母对着干,厌恶一切权威等。如果反抗不被管束,比如家长、老师疏忽或引导方式不当,孩子很可能变成“暴躁愤青”,用极端方式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这种“独立”显然是表面的,由于缺乏实在的身份认同,他们常会感到孤独、愤怒,甚至与世界为敌,或从此游戏人生。
独立期。理想情况下,如果一个青少年成功度过了前两个阶段,就会自然而然地进阶到独立期。这时,年轻人不再是那个一味反抗的叛逆少年,而成为有能力独自生活的个体。他们经济上不依赖家人,自己做重大的决策,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并决定自己的未来。
对年轻人来说,独立的初期常伴随着脆弱与彷徨。一方面他们可以享受思想、生活独立带来的自由状态,另一方面也可能会陷入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的困境。此时,如果选择求助父母,很可能同时接收父母的过多干预,进入“伪独立”的状态。也有人会因为惧怕回到依赖状态而抵制父母和他人的帮助,甚至认为求助是软弱的表现,虽变得更“刚强”了,却也缺失了示弱、温柔的能力,变得没有人情味。
互赖期。这是指人们渐渐接受自己有力所不及的事,承认自己不能独自完成所有事情,不论是物质还是情感上都需要他人,而且愿意与他人有更深的联结,并能够大方求助的阶段。对个人而言,懂得与他人互赖,意味着充分认识到自己价值的同时,也相信他人怀有善意并放心让他人看到自己的一部分脆弱,这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不因有无成就而觉得自己万能或无能,不因亲密联系而觉得自己脆弱或世故,承认自己和他人各有优势与缺陷,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就是人际成熟的表现。达到这种状态前,不少人会“固守”某个阶段而止步不前。
比如长期停留在依赖期,哪怕已长大成人,仍对父母有深深的依赖,成为所谓的“巨婴”。这类人要获得自由,必须学会勇敢做决定,融入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走出自己的生活之路。始终徘徊在反依赖阶段的人,会因为总是抬杠难以建立合作关系,这些人需要考虑“我到底想要什么”,而不是去做别人眼中那个“特别的人”。对于一直过着自给自足、单枪匹马生活的人,如果因为亲密关系稀疏而感到孤独,也许需要试着放下自己的控制欲和自尊心,将一些事情交给擅长的人,将一些脆弱心事倾诉给信任的人,将一些温暖善意传递给有需要的人,建立互惠互利、礼尚往来的关系,走向更为成熟的互赖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