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范伏元
生命时报记者 施婕 本报特约记者 陈双
 
夏去秋来,天气转凉,雨水变少,空气干燥,呼吸道疾病逐渐增多,养肺护肺也成为秋季养生的重点。如何减少患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得了呼吸道疾病又该怎么护理?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范伏元教授根据其38年临床工作经验,针对慢性咳嗽、慢阻肺、哮喘等发病率常年高居不下的肺系疾病,以及由新冠后遗症引发的支气管炎,总结出一套辨证施治、一人一策的治疗方法。
呼吸道疾病为何秋季高发、症状加重,要从肺的喜恶和秋季特点说起。中医五行中,秋季和肺同属金,肺气与秋气相通,但秋的主气是燥,肺又喜润恶燥,因此秋季易见肺燥症状:很多人到了秋季会出现咳嗽、咽干、喉咙痒、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呼吸道疾病患者更易加重症状。
除季节因素,范伏元认为,目前我国高发的呼吸道疾病多与肺受外邪(尤其是风邪)侵犯或新冠疫毒后遗症有关。外邪是指空气中的雾霾、废气以及沙尘暴、二手烟,或长期吸烟、接触不良气体等,在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外邪侵犯肺脏导致疾病;新冠疫毒后遗症多因感染新冠病毒后刺激喉咙,出现干咳等症状,久之导致肺功能受损,发展成慢性支气管炎。另外,由于脏器功能随年龄增长而衰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肺部疾病也因此呈高发态势。肺部受到侵犯产生的疾病非常广泛,西医中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慢性咳嗽、肺间质病变、肺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节等都是肺系疾病。在我国,又以慢性咳嗽、慢阻肺病、哮喘、新冠后遗性支气管炎最为常见。
“肺系疾病的特点是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因此肺部疾病大多易复发、难治愈。同时,风邪往往‘勾结’其他邪气侵袭肺络,导致病情复杂,治疗也较困难。”范伏元强调,治疗肺病不能以一方一药求速效,而要依据个人症状与体质不同,做到一人一策,才能从根本上纠正体内阴阳失调,减少疾病发作次数。范伏元根据疾病特点,总结出三种常见肺病的对症施治方法。
慢性咳嗽宜疏风宣肺。肺为娇脏,不耐攻伐,若风邪夹杂寒、湿、燥邪侵袭肺络,久之便成风痰恋肺,出现慢性咳嗽,表现为咳嗽、咽痒、咳痰清稀或黏稠等。治疗上应以“疏风宣肺以解久积之风邪,止咳化痰以除未尽之痰湿”为原则,宜用忍冬藤、薄荷等疏风通络之品,以及前胡、紫菀、百部等止咳润肺化痰药。
慢阻肺病要益气活血化痰。久病肺虚,气郁结于胸,滞留于肺,痰瘀阻结肺管气道,导致肺体胀满、张缩无力,而成肺胀。可表现为发作期黏痰难以咳出、胸闷气促、口干等;缓解期经年反复咳嗽咳痰。治疗上,发作期可用黄芩、半夏、陈皮、麦冬等清热化痰、降逆止咳,五味子、茯苓等益气养阴;缓解期可用红景天、白参养肺益气,丹参活血化瘀,薄荷宣肺利气、疏肝解郁。
哮喘重在化痰,兼治脾肾。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常等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生痰,痰使肺部气滞,气滞又加重痰结,久而久之导致
哮喘发作。范伏元认为,治疗应以祛痰化瘀为主,兼以扶正肺脾肾三脏。临床上,哮喘可分为痰热、风痰、痰湿和痰瘀互结这四种证型。痰热宜清热化痰:表现为呼吸时喉中有鸣响声、喘息胸闷、咳嗽痰黄、痰液浊厚、咳吐不爽等,常用麻黄、黄芩、桑白皮、款冬花、紫苏子、杏仁、法半夏、白果、茯苓等清热化痰。风痰宜息风化痰:起病急,喉中有呼呼痰响声,咳喘有痰,痰液黏腻难以咳出或咳出白色泡沫样痰,胸部及上腹部有饱胀感或胸闷等,常用荆芥、防风、桔梗、紫菀、杏仁、川贝母等治疗。痰湿宜燥湿化痰:表现为呼吸时喉中有鸣响声、短气喘息、咳嗽时易咳出大量白色清稀的痰、偶尔咳出黏稠痰液、胸部及上腹有饱胀感或胸闷、倦怠乏力等症状,可用法半夏、橘红、茯苓、白芥子、白术等化痰。脾虚也是痰湿证哮喘复发的关键因素,在治疗时可佐以木香、陈皮等缓解胀闷、健脾益气。痰瘀互结宜祛痰化瘀:症状为突发呼吸短促、息粗气憋、呼吸时喉中有鸣响声、喘咳、咳痰多为黄色黏痰脓痰或痰中带血、胸部闷痛、面青唇紫、舌苔厚腻等,常用前胡、紫菀、浙贝母等化痰止咳,丹参、红景天等祛瘀益气。
中医认为,秋天和肺气相应,肺气与秋气相通,也恰恰说明了秋季是有利于养肺的时机。范伏元说,秋天养肺用对方法,对肺功能加强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食宜润。燥为阳邪,易伤津损肺,耗伤肺阴,合理饮食有助养肺。山药、菠菜、百合、银耳、荸荠、秋梨、芡实、芝麻、蜂蜜、猪肉、鸭肉等食物,都有滋阴、润燥、益胃、养肺的功效。
早卧早起。“ 秋三月,早卧早起”,秋季阳气渐弱,早起有利于废气排泄,晚上9~10点入睡,利于收敛阳气。
适当运动。适当有氧运动利于肺气循环和保养,提高心肺功能。建议根据个体年龄和体质选择相应项目和运动时间,每周不少于3次为宜。
尽管秋天是养肺“黄金期”,范伏元仍强调,应根据秋季不同阶段因时制宜:初秋(立秋到处暑)属于长夏阶段,湿热之气势头依旧猛烈,需注意温阳祛湿,不建议滋阴;仲秋(白露到秋分)气候开始干燥,宜“滋阴润燥”;晚秋(寒露到霜降):气候燥寒,“ 滋阴润燥”的同时,须兼顾脾胃调理,提高肺脏功能,为入冬后预防呼吸道疾病打基础。
针对不同肺系疾病患者,
日常也可“以药养肺”。1.百合。甘凉、清润,入心肺,具有润燥清热、止咳通便、清心安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肺阴亏虚和肺燥咳嗽。2.银耳。味甘,入肺经、胃经及肾经,具有养阴润肺补肾等功效,常用于改善肺肾阴虚引起的身体乏力、久咳不愈等症。3.川贝。性微寒,味甘苦,能清热润肺、散结消肿、化痰止咳,常用于缓解秋燥咳嗽。4.玉竹。性平、味甘,入肺、胃二经,可止咳、养阴、润燥,主要治疗咳嗽少痰、阴虚燥热咳嗽、咽干痰结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