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国医大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敏如
生命时报记者 李珍玉
 
刘敏如教授是我国首位女性国医大师。她今年90岁,从医72年,至今工作在医教研第一线。学术上,刘敏如提出“脏腑—气血—经络”是女性生殖周期的生理基础,“脑—肾—天癸—冲任—胞宫”是女性生殖调节轴心,对崩漏、痛经、不孕、肿瘤等妇科疑难病证提出辨证论治新论,特别关注中医妇科临床新病种研究,率先提出盆腔疼痛证、女阴白色病变证、盆腔瘀血诸证、经水早断、胞中脂膜壅塞诸证等中医妇科新病种,推动了中医妇科疾病学发展。本期,《生命时报》特邀刘敏如教授讲述女性养生之道,畅谈中医妇科疑难病证的临床心得。
 
偶然结缘杏林,决心投身中医“我学医很偶然,其实我从小想当建筑工程师。”1933年,刘敏如出生于成都一个书香门第。1951年,恰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的前身——华西大学医学院开始招生,当时“吃住全免”的待遇吸引了刘敏如。虽然当时只招收40人,但刘敏如仍以高分成为其中的一员,顺利踏上了学医之路。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广大农村地区的接生工作大多依赖产婆,破伤风、产后出血等情况频发。假期时,学校组织学生跟随老师到农村进行新法接生宣传并培训接生员。有一次,老师不在,刘敏如只好独自先去产妇家,没想到产妇产程加速,羊水早破。情况紧急,她只能一边努力回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一边忙着接生、剪脐带、包好婴儿、处理胎盘。忙乱中却忘记检查胎盘是否完整,等胎盘被丢掉之后才想起来。于是,又赶紧跑去把胎盘找回认真检查。那次“冒险”经历,让刘敏如体会到做医生的不易,也感到做医生责任重大,她决心一定要扎实地学好本领,踏踏实实地做个好医生。
1956年,工作3年的刘敏如响应国家“青年向科学进军”号召,考入了成都中医学院(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始了她的中医之路,从事中医妇科的教育、医疗、科研工作至今,一干就是70多年。刘敏如学习期间,受卓雨农、吴棹仙、王渭川、黄绍芝等名师带教;毕业后留校,从事中医妇科医教研工作,接受卓雨农、唐伯渊、王渭川等老一辈中医妇科名师培育;并经常受到中西医妇产科名家韩百灵、哈荔田、罗元恺、刘云波等的专业熏陶。“老师们鞭策我要做一个合格的医生和中医传承人,我的今天是我的师辈赋予的。”
 
养形养神加“五养”
随着社会发展,女性的自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在妇科疾病的防、治、养方面有很大进步。但某些疾病有高发倾向,比如痛经、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郁病等。刘敏如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心理 、社会、医疗等因素。比如,现在不孕症患者较多。一方面,女性追求自我发展,生育年龄普遍延迟,生殖储备下降;另一方面,个人不注重营养和锻炼、内心焦虑、急于求成、有病乱求医 、过度依赖医疗技术而忽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
刘敏如强调,女性养生一定要在正确健康观的指导下进行。她推崇“形与神俱而为,以应天地”的生命活态(中医学对生命现象的认识)表达,“形”是指形体发育正常,“神”是指精神气质,人的形与神相互协调而作用 ;“为”是指人的行为 、作为、社会交往;“应天地”是指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增强体质。所以要养形、养神促体质健康、保持行为端正。此外,还需配合食养、动养、静养、智养(养情志)、群养(和谐的家庭、群体交往、培养爱好)。如何实施这“五养”?她特别提出要保持心态乐观,若心态出现严重失常需就医。
刘敏如虽已90岁高龄,却依然体态优雅,精神矍铄,耳不聋,背不驼,膝不软,头发茂密,思维敏捷,声音清晰。刘敏如坦言,其养生方式概括起来就是“三自”:自在、自律、自为。
自在。自在是指保持自我内心的和谐自在,正确看待生活的得与失,这是保持健康的关键。“任性”“不拘束”是刘敏如常对自己的形容。生活中,刘敏如说自己是“ 想睡就睡 ,说熬就熬”。“比如我要是想打盹了,就会放下手上的工作睡一会儿,谁也拦不住我。要是有工作需要加班加点,我也会睡得晚些,完全随性。”饮食方面,刘敏如也讲究吃得自在。很多人觉得老年人不应该吃肉或者少吃肉,担心胆固醇高,但刘敏如却不忌口。这样自在的生活态度让她的内心更加舒适和健康。
自律。刘敏如追求自在的生活,但同时,她又是一个很自律的人。谈起自律,刘敏如说:“自在和自律,虽然看起来矛盾,但只要把握好度,掌握好平衡就好了。”以饮食为例,刘敏如虽然平时“百无禁忌”,但是对于基本营养的摄入,她却有着严格的要求。刘敏如表示,自己每天都会吃鸡蛋、喝牛奶,保障基本蛋白质的摄入。由于条件限制,不一定每餐都能保证食物的种类丰富,但每天饮食的总量都会注重多种营养素的均衡。
自为。自为就是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人才会长寿。身为国医大师的刘敏如爱好出乎意料地广泛。“钢琴我会弹,也经常和朋友一起去唱歌,空余时间还经常画画。”在她看来,这些爱好正是养生的一大秘诀。在繁重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刘敏如总是保持着旺盛的精力,这让周围的同事、学生很佩服。
 
研究新病种,探索新理论
刘敏如认为,中医妇科疾病学还有不少欠缺,临床出现的新病种,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与研究,有碍中医发展。除了《中医妇科学》二版教材中新增“绝经前后诸证”(既往中医无此病名)对应西医“更年期综合征”外,至今无新病种编入。刘敏如十分重视这一现象,她表示,“不能守着中医传统病种,或跟着现代医学的病名进行中医研究。只有用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才能体现中医学体系,用于临床辨证论治。”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刘敏如就开始关注中医妇科疾病学的发展,研究了多个既往中医妇科学中未见有的新病种,如女阴白色病变证、盆腔疼痛诸证、胞中脂膜壅塞诸证、经水早断诸证、女性骨疏证、女性慢性疲劳证等。她研究论证的这些中医新病名,有的可与西医病名相对应,有的还早于西医所见。
崩漏。以往泛指“阴道出血”,实际上,女性在经、胎、产、癥瘕(zhēng jiǎ)等疾病都可能出现阴道出血。在 刘敏如看来,概念涵盖太广不利于针对性治疗。因此,她强调“崩漏”应界定为月经病范畴 ,并指出此病“其本在肾,位 在冲任,变化在气血,冲任不能制约经血,故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热、虚、瘀所致,但生热、致虚、成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刘敏如主张治疗崩漏应气阴双补,固肾贯彻治疗始终,得到学术界认可,并纳入教科书。
痛经病。中医病机解释痛经乃“不通则痛”“不荣而痛”,但为何疼痛随月经周期而发,平时却没有?这些都是中医妇科学有待研究以提高临床疗效的问题。刘敏如说:“月经期的生理与非月经期的生理不尽相同,痛经患者未行经时,冲任气血尚处于平和状态,虽致病因素犹存,尚不及引起冲任气血瘀滞或失养,可不见疼痛”。所以,平时重治本,经期重止痛。
胞中脂膜壅塞诸证(多囊卵巢综合征)。胞中脂膜壅塞诸证是刘敏如针对西医“多囊卵巢综合征”做相应研究后命名的中医病名。其临床以月经不调、不孕、痤疮、多毛为主症,是当代关注的妇科疑难病,中医文献未有相应的中医病名研究。刘敏如根据古医籍文献和参阅西医妇科的诊断及临床经验,予以论证命名“胞中脂膜壅塞诸证”,认为其病因与先天有关,后天多因诱发,病机复杂,症状多态,证型虚实兼杂。
经水早断诸证。经水早断诸证是刘敏如以中医学理论与实践提出并论证的新病种,属于中医妇科疾病学的补遗研究,对应西医“卵巢早衰”。其病机为“先天肾气不足,精气不盛,肾水匮乏,冲任欠充,及后天肾气耗损,以致天癸早竭”,导致“妇人年未至七七(女子生命周期为“七”,七七指49岁)之期经水早断”。
刘敏如说:“养生促健康,治病复健康,都是医学关注、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对待疑难病证的研究切不可蒙混对待,既浪费了研究时间,又搅混了方向、内容、方法。我很关心这个中医的学术难题,必须正确、艰难地促其发展。”刘敏如是一位健康、老而不老的中医药传承人,她的形体和精神的健康是我们的榜样。采访结束时,她寄予《生命时报》读者一句荀子的名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寓意我们每个人都要坚守健康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