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邹俊杰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 童 强
生命时报记者 施 婕
 
免疫系统不仅是我们的“卫士”,有时还可能是潜伏在体内的“敌人”。免疫力低下时,病原体容易入侵致病,很多人因此误以为免疫力越强越好。事实上,“过度兴奋”的免疫系统会误伤“自己人”,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下简称“免疫病”)。目前人类已知100多种免疫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1型糖尿病等,在过去几十年间,其中大部分的免疫病发病率都有所增加。《柳叶刀》近日刊登的研究显示,大约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免疫病,比预想的更常见;女性的患病风险明显高于男性;一旦患有一种免疫病,患上其他免疫病的可能性也会更高。
 
影响约1/10的人
免疫病受哪些因素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格拉斯哥大学等7所大学的内分泌学、免疫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专家,对2200万人进行了一项研究,调研数据的时间跨度从2000年到2019年。
研究发现,免疫病影响了大约1/10的人,其中女性患病率为13.1%,男性为7.4%,高于之前估计的3%-9%;研究涉及了19种免疫病,其年龄和性别标准化发病率几乎都有所增加,增幅最大的是乳糜泻、干燥综合征和格雷夫斯病(即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而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率显著下降;类风湿关节炎、格雷夫斯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受社会经济水平影响明显;有些免疫病呈现季节性变化,比如1型糖尿病在冬季更容易发病,白斑病在夏季更常见。
“免疫病的致病因素多样且复杂,与遗传、性别、环境、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些因素交互作用于机体。”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童强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免疫病的一类重要易感基因,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白塞病等多种免疫病被证实存在HLA相关等位基因。这意味着,如果携带这些易感基因,在遇到特定触发因素,比如大气污染、化学污染、药物影响、细菌感染等,就容易罹患免疫病。“即使没有易感基因,这些触发因素也可能引发或促进免疫病。” 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邹俊杰补充说。
流行病学统计显示,免疫病存在明显的“重女轻男”现象。在桥本甲状腺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病中,男女比例达1∶8-1∶9,仅少部分病种男性患者稍多,比如强直性脊柱炎男女比例为2∶1-3∶1。邹俊杰解释:“雄激素是天然的免疫抑制剂,雌激素则是免疫增强剂。雌激素过多容易免疫亢进,进而增加免疫病风险,比如雌激素水平较高的育龄期女性就处于免疫病高发期。”
“临床观察发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免疫病的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经济发展与免疫病的关联并不像代谢疾病那么直接。” 童强说。事实上,经济发展和免疫病之间存在一座“桥梁”——压力。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有助维持免疫系统平衡,随着压力增大,平衡可能会被打破。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的免疫学家研究认为,社会压力会激活肠道内的致病菌群,进而影响免疫反应,最终引发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和器官的攻击。“此外,压力所致的吸烟、肥胖,也会加速某些免疫病的发生、发展。” 童强说。
 
“共病”增加治疗难度
令人担心的是,上述研究发现,免疫病容易相伴相生,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干燥综合征常常合并发生,1型糖尿病患者更易患艾迪生病(即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桥本甲状腺炎等。这种“共病”现象可以理解为风湿病学里的“重叠综合征”,它既可以存在于系统性免疫病间,也可以发生于器官特异性免疫病间。
“一些免疫病有共同的风险因素。” 上述研究的第一作者纳塔莉·康拉德表示,就遗传因素而言,可能依然要归因于HLA这一大类基因。童强举例说,HLA-DRB1基因变异,与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风险增加都有关。研究发现,克罗恩病与强直性脊柱炎具有遗传关联,HLA-B27基因是这两种疾病共享的主要遗传因素。不过,HLA基因只是免疫病的风险因素之一,其他基因和环境因素也起重要作用。此外,HLA基因的变异与特定免疫病的关联,还可能因人群和地理位置而异。
需要注意的是,免疫病的“共病”现象不仅仅表现为两种或多种疾病临床特征的简单叠加,也可以表现为一种疾病对另一种疾病的诱导和激发,或是相互影响,甚至是此消彼长。比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血管炎患者,随着病情发展,会合并或相继出现间质性肺炎。童强说:“从病理上分析,系统性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包括肺部、肾脏、皮肤和神经等,激发全身免疫反应,间质性肺炎就是其中一个表现。”针对免疫病的相互影响,国际上有不少研究,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活跃期可导致甲状腺细胞损伤,进一步加重桥本甲状腺炎的病情。此消彼长的案例也并不罕见,有研究发现,有肺间质病变的皮肌炎患者,即使在皮肌炎得以控制的情况下,间质性肺炎仍可能急剧进展。
“一旦发生‘共病 ’,治疗时就需要考虑药物的互相影响,这无疑增加了治疗的复杂度和难度。”邹俊杰说,以银屑病合并1型糖尿病为例,前者的治疗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但剂量大的糖皮质激素又会诱发或加重1型糖尿病。因此,在相关“共病”的治疗过程中,如何用药需权衡再三。
 
七类人风险高
发病率增加、存在“共病”现象、病程漫长、难以根治……如今,免疫病正在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高风险人群尤其需要警惕,具体包括以下7类人:1.育龄期女性。若雌激素水平高,免疫系统功能易发生紊乱,继而破坏人体自身组织和器官,引发免疫病。2.有家族病史者。免疫病患者的子女,可能受遗传因素影响而发病风险上升。3.特殊职业者。因职业而容易暴露在大气污染、化学品等危险因素的人,患病风险会增加。4.精神压力过大者。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和焦虑状态,可能会影响内分泌水平,进而引起免疫病。5.生活习惯差的人。长期的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会导致免疫细胞受损,引起免疫功能紊乱。6.吸烟酗酒者。烟草是自身免疫紊乱的启动因子,过量饮酒也会对免疫系统造成严重影响。7.短期内大幅减重者。例如,过度节食会增加免疫病的患病风险。
虽然免疫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两位专家都认为,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一级预防。
均衡膳食。多摄入新鲜果蔬、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保证食物的多样化。
睡眠充足。睡觉时,免疫细胞会清除代谢废物,因此,睡个好觉是修复免疫系统的“良药”,成人应保证每天睡足7-8小时。
适度运动。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能维护免疫系统,建议每周运动3~5天,每天至少半小时。
压力管理。好心情有利免疫系统的调节和恢复,积极社交、运动、心理疏导都是应对不良情绪的有效手段。
远离污染。比如,尽量避免接触有害化学品、重金属,不吸烟并且远离二手烟等。
已患免疫病的人群,首先要充分了解疾病,保证及时治疗、规范治疗。虽然存在“共病”风险,但只要积极应对,就有助于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减少“共病”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