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宝国
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罗云波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 钟 凯
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阮光锋
 
近年来,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争议频频出现,这既反应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表明食品添加剂的污名还未被洗清。近日,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发起《中国消费者食品添加剂认知调查》,通过对来自我国33个省级行政区的5284位消费者进行调研显示,我国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仍存在四大误解。
误解一:三聚氰胺、瘦肉精是食品添加剂。
本次调查显示,有近八成消费者将三聚氰胺、瘦肉精误认为普通食品添加剂,实际上它们是两种典型的违法添加物。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只有政府批准使用的才是食品添加剂,未经批准而使用的都是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消费者混淆了二者的区别。
误解二:天然来源的食品添加剂比人工合成的更安全。
本次调查显示,70%的消费者认为“天然来源的食品添加剂比人工合成的更安全”,“天然”优于“人工”的传统观念很容易被移植到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中。其实,所有食品添加剂的大规模使用都依赖于“人工”生产,完全依靠从天然动植物或微生物中提取难以满足需求。而且,人们很难从食品添加剂的名称准确判断其来源,比如“柠檬黄”“苋菜红”的命名源于与柠檬、苋菜相似的颜色,本质都是人工合成色素。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罗云波表示,不论是天然来源还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都是“化学物质”,在管理上一视同仁。因此,只要被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都是安全的。
误解三:“0 添加”“0 防腐剂”更安全。
本次调查显示,66%的消费者认为“0 添加”“0 防腐剂”的食品更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指出,商家打出这种标签是利用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和不信任来进行恐慌营销。受此影响,消费者可能会更加相信食品添加剂有害健康,其他产品可能会被污名化,不利于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事实上,合理使用食品防腐剂有很多益处,比如延长食品货架期、丰富预包装食品种类等。建议企业减少或不以“0添加”为营销卖点,正确引导消费者看待食品添加剂,弥合信息差。
误解四:长期大量摄入食品添加剂有害健康。
本次调查显示,62%的消费者认为“长期大量摄入食品添加剂有害健康”。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长期大量”其实是外行话。在评估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时,要充分考虑“终生、每天、大量摄入”的极端情况,这种“大量”一般都以几十、几百公斤的食品计算,因此网络上所谓的“长期大量摄入有害健康 ”几乎不可能出现。此外,国家标准在规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使用量时也是“算总账”,大家担心的“叠加效应”都被涵盖在内。因此,消费者只要从正规平台购买食品就不会出现危害健康的状况。同时,出于“三减三健”的考虑,建议选购预包装食品时,与一日三餐进行合理搭配,尽量保证营养均衡。
钟凯表示,只要符合标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人们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选购食品和饮料时,可以重点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至于食品添加剂,不需要过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