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珠峰站】8月7日,当青藏高原上清晨的阳光照亮世界之巅时,开展珠峰地区首次水—热—碳通量航空观测试验的青藏科考队员们从扎营处起床,开启新一天忙碌的野外工作。
 
  聚焦“地球第三极”地气相互作用观测研究,这支来自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的科研团队,在海拔约4200米的试验场上分工协作、全力以赴。
 
       作为这次珠峰地区试验任务团队负责人,空天院研究员贾立既要统筹、决策试验任务实施,又要考虑每位科考队员的工作、生活和情绪,在队员们眼里,她是严厉的导师,也是可亲可敬的长辈。每天,贾立都要检查观测数据处理结果,考虑规划第二天航空观测的航线。她说,航空观测安全性永远是第一位的,每天天气都有变化,经常需要调整观测计划,必须在现场才放心。
 
  在观测现场,她要在试验场区指挥帐篷、无人机起降地、地基观测站和探空观测气球释放点等处来回穿梭,指导和协调科考队员开展试验工作。在试验场区田间地头碰到周边村庄围拢过来观看试验的青少年,她还抽空与孩子们科普互动,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空天院副研究员郑超磊是本次科考团队的副领队,负责地基试验任务的组织协调,包括地基试验数据采集、处理和后续分析等。他说,数据质量是所有观测试验的“生命”,保证观测数据可靠性是试验的重中之重。试验区天气多变,郑超磊每天最担心的是地基仪器设备的工作情况,需要确保观测仪器不“带病”运行。
 
  空天院助理研究员蒋敏负责地面土地覆盖和利用调查与制图、对外联络等,还要兼顾科考团队日常物资采购、衣食住行保障等工作。他指导学生科考队员使用无人机采集和制作土地利用数据样本,使用多源遥感数据制作试验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图。
 
  空天院博士生周丁旺、陈旧虽然年轻,但之前多次参与野外观测任务,既是“老”科考队员,也算得上青藏高原的“常客”。
 
  周丁旺在此次试验中负责利用搭载热红外传感器的无人机获取试验区地表温度信息。他说,这次来到珠峰试验区,空气稀薄,每次呼吸都像是在和自己的身体较劲;高原环境严酷、气候多变,给无人机操控增添很多困难和考验。
 
  陈旧在试验中负责利用无人机勘察试验区地表覆盖利用情况,包括对试验区及周边区域冰川的调研,以及进行大气廓线观测。试验期间,他还前往珠峰脚下绒布冰川实地考察,认为对其未来研究冰川变化具有启发意义。
 
    珠峰地区试验团队中,空天院助理研究员陈琪婷、卢静和空天院博士生崔梦圆、硕士生刘嘉都是第一次参加青藏高原科考。
 
  陈琪婷每天忙着分析航空观测数据,并协助团队负责人规划航线。她说,全心投身科学试验,验证先前所学,思考未来可能,自觉乐在其中。
 
  崔梦圆主要承担利用探空气球观测大气廓线工作。她说,通过科考试验,对珠峰地区的地质结构、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科考队员们表示,希望尽快顺利完成这次珠峰地区地气观测试验任务,期待尽早把相关研究成果论文写在青藏高原上。